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一百三十五递话  (第1/2页)
    三月十一,辰正二刻,御史台台院。    御史中丞张察搬着高高的一摞案牍,走的艰难。「太子殿下,您要的公文。」    「有劳张中丞了,放桌上吧。」李烨看了他一眼,点头致意。没记错的话,张中丞亦与林相颇有些交情。他拿起顶上那本一看:劾奏。再看外封,州级以下。    哼,不出意外,肯定又是某县令的烂脏事。    但地方倒是有讲究:河北道,沧州,长芦县。再瞅瞅内容:「私占民田,欺侮乡里,藐视尊卑,擅扩府邸……」    果然是产盐大县啊,想必县令买田修宅的钱,也是盐田里晒出来的吧。    李烨合上案牍。    张察听得动静,迅速呈上他刚写好的谏书。    ——伏以河北河东数年以来,天灾多发,凋伤颇甚。此民生多艰之时,当讫查官侵吏蚀之弊。据悉,沧州积弊已久,各县县令皆g结豪户,擅改良贱,又为其捏分诡名,挟佃逃役,更有积欠赋税至千百两者。奏为请除侵欠钱粮之源,以正民风,肃清吏治……    怪不得今天得叫中丞大人搬案牍。林相有心了。    「张中丞,此谏,还请速速交予吏部审议。」李烨微微一笑,望向张察:「圣上忧心财政,定会从严处理。」    张察躬身一揖,大步跨出房门。    李烨拾起下一本,「盐商转卖盐引」,再一本,「盐商私囤官盐」。    这摆放顺序,暗示的也忒明显了。查世家,先从整肃吏治下手,狠抓下层贪W,趁机撬开沧州地方官的口,再一步步m0向盐商,叫世家贪W浮出水面,之後……    按步骤,第四本案牍,该是有关私盐的弹劾信了。    「可以啊,十八年前的旧文书都能翻出来。」看到首列的年号,李烨有点讶异。他暗忖:十八年前?嗯……时间对得上,战时盐制嘛。不出意外,必是声讨私盐的檄文。    然而。    ——山南大涝,逃户频发,多入长安,居昌明坊。然入城千余,青壮过半,入册三百,皆为老幼。造册谬漏,危及长安。若为疏失,当循迹还户,若为瞒报,当严惩不贷……    户籍?    读完一小半,李烨迷茫了:林相把户籍的奏疏放这儿,是几个意思?他皱眉,继续,整篇都在讲流民逃户,并无半点提及私盐或世家。    署名,朱知由。    ……先右相亲笔写的,林相时隔十八年又特意呈上来,必不是小事。    李烨苦思冥想。「山南」,「流民」,「昌明坊」,「造册」……这些词串在一起,好像熟悉得过分了。    等等!王肃?!    对啊,他亲口说的,十九年前,因山南西道洪灾,逃窜至长安,成为贱籍,藏匿於昌明坊,後在县衙清查登记时,莫名被押进昌明坊地道,地道里除了监工,都是运盐奴。    莫非,「入城千余,青壮过半,入册三百,皆为老幼」,只因官兵把青壮男子押去地下,充作运盐劳力?    李烨蓦地回想起万堂所说。「王大哥还说,当年那些运盐的人,後颈都烙了只鸟,和铜坠上的图腾一模一样。」    那小子好像还提过,「二十年前,副帮主带着信徒出走,留了封信,只画了坠上的图腾。」    二十年前,不就是战时盐制刚开始的节点吗……没记错的话,笼里的老人也讲到,「山南阆州」、「长安县官兵,囚吾等二十载」、「为盐奴四载,後为帮主驱使」。    所以,把这些事都连在一起的话。    自山南西道流亡至长安的青壮年,由长安、万年两县的官兵押送至地下,成了苦力,被「帮主」奴役看管,为世家运送私盐。    但按袁俊的意思,私盐买卖停止之後,那群人并没消失,因为明义帮经手的糜烟上,也印着同样的图腾。由此推断,「帮主」便在官兵的保护伞下,替世家生产糜烟。    全都对得上。    这一切的代价就是,笼子里的人,和金光门外的乱葬岗,而已。    兴许还有先右相的命。    ……「一群狗东西!」    李烨怒喝,起拳砸向桌面。一声巨响,吓得舍人们纷纷扔笔弃书,离座请罪:「太子殿下息怒!」「下官无能,还请殿下责罚!」    该罚该罚,的确该罚。一群胆小鬼,大案不查,天天抠着些J毛蒜皮的小事!    但,谁敢呢?先右相都被扔进护城河了。    「回座儿吧。」    李烨r0u了r0u太yAnx,闭眼长叹:「本王只是翻到罪大恶极之人,不免心生怒气。方才一时冲动,还请各位舍人见谅。」    ……    巳初,兴道坊林府。    高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