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三十 采蘩 (第1/2页)
一番胡闹过后,天色已晚。 晚膳变成了宵夜,自然不必太过拘泥于地点,长公主体谅驸马起不来身,便命人在炕桌上摆了。 白白胖胖的小馄饨在碗中起伏,浅金色的汤底点缀几片青绿,饶是靖安本不觉得饿,此时也不由胃口大开。 一室静谧,只能听到汤匙轻触碗底的声音。 “敬熙可通律法?”靖安忽然发问。 黎穆微微顿了顿,不动声色地看她一眼。 然而后者并未察觉这份打量,这似乎只是一句不经意的晚间闲聊,随口提过后便抛在脑后,只埋头咬下最后一颗馄饨,心满意足地眯起眼。 “……略知一二。”他答得很矜持,也很谦逊,垂下头时唇边却展露几分笑意。 “今日我发觉大理寺的卷宗颇有含混之处,”靖安咽下口中温暖的汤汁,随口道,“寻个空你也来看一看。” “好。”黎穆温声应下。 ……怎么感觉敬熙好像心情突然更好了? 靖安敏锐地察觉了这种变化,有些疑惑地打量了驸马几眼,意外地发现对方正准备添第二碗。 今晚胃口这么好的吗?经常和驸马一起用膳的长公主深觉不可思议。 ——所以之前果然是饿了吧。这样看来,适当“运动”还是很有助于改善饮食的。 她决定再接再厉。 —————— 第二日,靖安早早回府。 彼时黎穆正在书房听管事汇报府中诸事,听得外面脚步匆匆,推窗一看不由诧异:“殿下?” “嗯。”靖安把缰绳交给下人,任其将马牵去,开口前微妙一顿,“在忙正事?” 那自然没有什么正事比公主殿下更大,黎穆示意管事先退下,主动上前将人迎进书房,在炕桌前坐下,倒了盏热茶塞过去。 靖安摩挲着微烫的杯壁,出了会儿神,才交代道:“过两日随我出躺门。” 她从袖中取出一张请帖,压在桌上。 黎穆瞥了眼,是一张素色罗纹帖,其上以诗代邀:“染柳方知春意好,清明便访故人庄。” 墨色娟娟,跃然纸上。 虽是再简单不过的帖笺,又语焉不详,但能一路递到长公主手中,便不可寻常视之。 “好。”黎穆微微垂头,将桌上的点心一并推到她手边。 靖安失笑:“便不问问是……”她一抬眼,见窗外天碧云羞,春光依依,眼前美人低眉,如花照水。 “……那天不许打扮得这么招摇。”她突兀改口。 黎穆困惑地望了她一眼。 自入京后,平王向来低调寡言,衣冠简素,甘心自困于深院之中,说他招摇,实在是欲加之罪。 但靖安已经伸手抓住他的袖子,将人拽到身前。 光滑的面料滑落,遮住两人手臂交握处。 “……臣知错了。”平王殿下眼尾薄红,吸口气稳住声线,“谨、谨遵殿下教诲。” 然而等到初五那天,长公主却又反悔了。逼着驸马换下青灰色素面长衫,改成浅青色交领深衣,因要见客,便规矩用了玉冠束发,将将压下两分艳色。 上马车,出公主府,市井之声很快抛诸身后。车轮辘辘,一路行至北郊。 今日天色正好,举目望去,绿草如茵,春花烂漫,远处孤山渐进。 此地有一处孤山,山势不高,林木稀疏;因山后有一处温泉,故又称为玉汤山,前朝皇室曾在此兴修行宫,广积民怨。及至邓人北上,毁弃宫室,后来才渐渐成为权贵富商们的钟爱之所。 前方已可见田家屋舍,黎穆才从靖安口中得知这座“故人庄”的来历。 这里最早是靖国公周家所建的别院,后作为先皇后陪嫁带进宫中,先皇后仙去前将庄子留给了唯一的女儿。肃庸太子去后,此地被公主转赠给前太子妃,苏氏。 此处现在住的,正是长公主的这位故人。 苏氏出身荥阳世家,为皇妃时,端庄持重,温良有加,时常劝诫皇子,约束族人。太子去后,她便搬离宫中,闲居别庄,谢绝宴请。故而一向在朝臣中广受赞誉。 到了庄子,早有家僮迎上前来,领着他们踏过青石板路,穿过回廊,见到白墙黑瓦的小院。 小童在廊下驻足,又有使女上前见礼,将人引进院中,再换一彩裙的丫鬟入内通报。 前太子妃苏采蘩正在小楼中待客。 侍女通禀时,正在赏景的客人诧异转头,“您还请了其他人?” “我与安娘久未相见,原先她离京千里,无法相邀。如今她也成婚月余,你我二人在此处赏玩春景,怎好落下她呢?”苏采蘩含笑道。 清河县主放下酒,悻悻:“臣妇还要感谢太子妃娘娘有心了,除您之外,可再没人请得动她。” “清娘这张嘴啊,可真是……”苏采蘩摇摇头,并不放在心上,“我久不问世事,只记得你与她从前向来亲厚?难道是我记错了?” “您也说了是从前。” 说话间,靖安已经带着人进来。 “皇嫂,”她难得认真见礼,快速扫了圈,落在另一位客人身上,微微一笑,“清河。” 二人起身回礼。苏采蘩柔声招呼:“安娘来了,快坐。”目光却忍不住落在她身后。 清河县主冷冷望过去。 楼外的复道连接不远处的一座空中亭台,苏采蘩令人推开槅扇,便见亭中已有伶人抱琴而坐,横于膝上;又有白衣侍人立于案后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