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30章 羡慕杨广 (第2/2页)
。 幸好,他提出这个办法之前,就想到了杜如晦的问题。 程知节望向李世民。 会不会介意此事,还得看他们陛下的想法。 其他人也看向了李世民。 李世民笑了起来,“难道朕还怕这个?” 其他人也笑了。 是啊,他们陛下自己就能上马打仗,谁敢谋反,哪怕朝廷无将可用,他们陛下自己点了兵就能冲阵,怕什么。 杜如晦还是忧心忡忡“此计只能用一代人,下一代,如何能保证可以出现能够令突厥人心服口服的将领?何况,陛下是马上皇帝,下一位……可没有陛下的本事。” 这次不是程知节回复了,而是长孙无忌,他笑道“克明一叶障目了。先稳住这一代,下一代可以从小教导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,再加上他们父辈为护佑大唐南征北战,耳熏目染下,便可使其化胡为汉。” 杜如晦听懂了长孙无忌话里的意思,“你还是支持将突厥人迁进境内?” 要化胡为汉,让他们生活在草原上,一直记得自己和唐人的不同可不行。 长孙无忌点头,道“突厥投降了四十万人,大唐共有一千五百一十一个县,约莫每个县分两百六十五人,不到三百人,起不来风浪。” 他想了想,又道“主要是,三个法子都没办法保证大唐国力衰退后,突厥人不会反叛,而化胡为汉,使他们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唐人,是相对而言,比较安全的办法。” 杜如晦道“那漠南谁来占领?便舍弃不要?我们如今人口才二百三十一万户,哪里迁得动人去住漠南?” “我……”李世民发出感慨,用的是“我”而非“朕”,便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和心腹们说话,“我真羡慕隋炀帝啊。” 其他人??? 怎么突然说到隋炀帝杨广了? 李世民语气充满了羡慕“他阿耶真好,给他留下了八百七十万户的人口,还有一个丰盈的国库。” 虽然都被败光了,人口也败到只有两百多万户了,但是,杨广曾经拥有过啊! 他都没试过拥有底气那么足的国库和人口,是什么滋味。 想、要! 作者有话要说二凤想要! 蝼蚁尚且贪生 ——《荐福碑》·元 【我感觉这句话是有一定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,就在文里让它提前了】 关于东突厥人口 (突厥)默啜还漠北,拥兵四十万 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【这是武则天那时候了】 诏议安边之术。朝士多言突厥恃强,扰乱中国,为日久矣。今天实丧之,穷来归我,本非慕义之心。因其归命,分其种落,俘之河南兗、豫之地,散居州县,各使耕织,百万胡虏可得化为百姓,则中国有加户之利,塞北可常空矣。 ——《旧唐书》 【这是太宗刚灭国突厥的时候】 百万胡虏这个……看看就好了。 然后,东突厥渭水之盟有二十万兵马。 武则天时期,回到漠北的突厥可以拥兵四十万。 所以,我就算太宗时期,东突厥人口有四十万人吧。(因为从太宗时期到武周时期,突厥人口应该有增长。所以,就私设太宗时期,突厥的兵 其余人口,有四十万。) 贞观元年的数据找不到,贞观十三年的就有全国有358州(府)、1511县。 四十万人,平摊下来,每个县是264-265人。 唐朝分为上中下三县 武德年间以5000户以上为等,2000户以上为中等,1000户以下为下等。 每个县均摊不到300的突厥人,应该没问题? 高不识匈奴句王 复陆支匈奴因淳王 伊即靬匈奴楼专王 霍去病,是我少数佩服的历史人物之一。 把匈奴人收在麾下不可怕,可怕的是,他能让匈奴人给他带路,心甘情愿臣服他,帮他打匈奴! 校尉句王高不识,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,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,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。 ——《史记》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、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,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,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。 ——《史记》 二凤……也挺受异族爱戴的。 【下面是二凤死后的场景】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,闻丧皆恸哭,剪发、面、割耳,流血洒地。 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翻译四方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,听说太宗死了,都失声痛哭,剪头发、用刀划脸、割耳朵等,流血满地。 庚寅,葬文皇帝于昭陵,庙号太宗。阿史那社尔、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。 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1 这个就不用翻译了,反正知道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是突厥人就行。 贞观十三年,304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,360万户 粗略算,每年人口增长差不多六万户。 然后,武德七年,219万户 粗略算,武德九年,可能会有231万户 开皇末年(隋文帝),870万户。 武德初年,200多万户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