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363章,接受采访  (第2/2页)
十年后技术的步战车相比较?    陈浩对那一款车有所了解,其实就是前部车身为轮式,后部加装了履带的装甲车。    因为在运输人员和装备上的便利,不止是美国大量装备,英国和苏联都曾经使用了不少这样的装甲车。    在整个二战期间,M3半履带装甲车一共生产了43000辆,在二战的战场上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。    比起纯粹的卡车,这款半履带装甲车通过性能好。    车顶上支上一挺机枪,随时随地都能提供火力,放在欧洲战场作用不小。    如果放在缺少重火炮的东亚战场,足可以跟日军豆丁坦克相媲美了,在部分战场上耀武扬威。    但也仅仅如此。    零四式步战车可以一炮轰掉它,副武器三十毫米口径的机炮打上几发,也能让它当场报废。    如果让陈浩来定位的话,皮卡车搭载火箭筒。    对,只能跟这个相提并论。    陈浩把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半履带装甲车批评的不值一提,不止美国记者脸色难看。    英国记者也十分不爽,因为他们真金白银从美国人手里买到了许多正在用,说半履带装甲车不行,也就是说他们的眼光差喽。    但他们还真没法反驳陈浩,跟川军团展示的步战车一比较,差距实在太大了。    马丹娜的搭档兰迪站起来,言辞犀利的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为了战争的胜利,选择突然袭击的比比皆是。    贵军大张旗鼓的誓师北伐,敌人知道了肯定早做准备,即使胜利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。    贵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”    兰迪的目的是为了驳陈浩的面子,替他们美国人争回点面子。    但是说完他又后悔了,想到这位能把英军缴械当了俘虏,惹急了可不会因为他是美国人就区别相待。    陈浩的脸色丝毫未变,他终于等到这个问题了。    他甚至可以想到,日本指挥官在得到消息后,也会有同样的疑问吧。    “你是美国记者,我想请问你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怎么看?”陈浩反问道。    兰迪立即将顾虑抛之脑后,愤怒的情绪涌上了心头,就和许多听闻他们被袭击了的美国人一样。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兰迪仍然十分激动:“他们是一群卑鄙无耻的小偷,窃贼,强盗。”    陈浩心想你们美国人以后不断挑动战争,比日本人强不到哪里去。    都是一丘之貉,老大看不起老二?    轻咳了一声,陈浩严肃的正色道:“日军搞偷袭已经习惯了,这是他们的流氓本性。    但我们……是正义之师,文明之师,讲究一个师出有名。    而且我们并不担心日军知道了,因为他们即使知道也不会是我们川军团的对手,造成不了多少阻碍。”    陈浩心中有鬼,话语说的大义凛然,可熟悉的人一定会看出来还是虚了。    记者们毫不知情,将这一点记录了下来。    1    结束采访后,陈浩私底下接见了黎秀石,黎秀石也将他在本子上记录下的文字拿给陈浩看。    “川军团是正义之师,文明之师,对自身实力十分有信心,公开告诉日军我要打你,对日军进行震慑,效果……”    黎秀石不知道,所以还是空白。    他请求随军前往战场,记录这场北伐战役,写下川军团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事迹。    陈浩对于黎秀石这个人是听过的,燕京大学新闻学院毕业,就是赵刚差一点读的那个专业。    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不是谁都热血上涌加入到抗战中。    促使黎秀石奔赴抗日前线,是因为他的女友赶到南京想接走家人。    但当他们乘上船准备逃难时,却不巧碰上了日军的轰炸。    结果,黎秀石的女友在空袭过后身受重伤,切身的体会没有没有彻底激发了他心中的怒气。    于是在那一刻起,黎秀石毅然决定奔赴前线,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抗击日寇,报效国家。    1    为了让更多的国人知道战场前线的第一消息,为了让华夏军队奋勇抗击外敌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,他不顾日夜地工作。    即便日军的轰炸就发生在自己工作的地方,    他也只是躲进岩洞里,依旧不停地挥动笔墨书写着这一方的英烈故事。    后来,在远征军反攻时,黎秀石来到缅甸战场报道。    缅甸战役结束后,成为盟军记者在太平洋战场报道。    八月十四日,日本天皇在面临全国毁灭的情况下,不得不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向日本国民颁布《终战诏书》。    黎秀石与一些英美记者冒着被日本人杀害的危险,于八月二十七日乘盟军舰队的小摩托艇在日本东京登陆。   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以战胜者的姿态,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位华夏人。    抗战期间,他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场上的随军记者,写过一百多篇战地报道。    是在“密苏里号”上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数名华夏记者之一。    1    黎秀石是华夏战地记者的先驱,陈浩原本只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,但是看完了他对川军团的描述。    这是个人才啊!    都可以主持川军团的对外宣传了。    陈浩当场决定,邀请黎秀石而成为川军团的外聘记者,他有资格得到川军团更多的一手资料和采访机会。    黎秀石喜不自胜地答应了下来,上次都专访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好机会。    他还不知道是自己的溢美之词起到了关键作用。    其实是常规cao作了。    媒体表面上是公正独立的,实际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必定会受到当权者的影响。    黎秀石在中央军当战地记者,主要是报道中央军英勇作战的事例。    失败的战斗,惨烈的战斗,除非能带来正面的意义,否则他就是写得出来,报纸也不敢报出去。    1    不怕报社被封了吗?    对川军团的溢美之词,基本cao作了。    何况川军团是真的很优秀,黎秀石觉得他那些形容完全合理,丝毫都没有夸张的成分。    这些话陈浩很爱听,知识分子拍起马屁来,纯粹是一种享受。    “团座,时代周刊的记者想要给您做个专访,他们说想要请您做封面人物。”    孟烦了进来汇报道。    黎秀石识趣的告退,陈浩想起了那刚才一男一女,傻白甜女记者,更专业的是那个男记者。    “把他们请进来。”    陈浩倒要看看美国人葫芦里卖什么药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