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W「转型正义」假,「去中国化」真 (第2/2页)
检验,但是却被蔡英文当局拿来作为「教育」「文化」的依据。 蔡英文在民国106年2017年出访南太平洋时,即别有用心地定名为「寻亲之旅」。在蔡英文的眼中,太平洋岛国的原住民才与台湾是一家亲。进而想尽办法杜撰了莫名其妙的「台湾民族论」,认为:「台湾原住民属於南岛语族」,强调台湾是该语族地理分布的最北端,并配上一张图把大陆与台湾完全划开;讲大坌坑文化时不再提及与祖国大陆的关系;在教师手册则直接写明「台湾原住民人种属於马来人,语言属南岛语系」。她无视许多学者认为的,南岛语族源於华南的论述,以及亮岛人被发现於马祖的事实。这样做的玄机何在?蔡英文当局幻想用「南岛语族」取代「中华民族」地位,甚至从遗传学角度否定两岸同胞同根同源,试图从民族角度「去中国化」。另外还无厘头地认定清朝治台初期,以渡台禁令限制移民,nVX家属不得同往,因此推断汉人开拓者皆与原住民nVX通婚,血缘已与中国大陆相异。此种观念古籍上均未提及,实在是配合捏造「」理论的重要支撑——「台湾民族论」。 同时教科书内还以「转型正义」贬损国民党。课程中凡提到国民党当局治台,全面负评:官员贪W腐化、lAn用特权,管制民生物资、限制经济活动,导致引爆「2·28」事件,最终以军队镇压民众。紧接着「戒严」,实行白sE恐怖,压制反对意见,数十年人心惶惶。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几次学运如「野百合」「太yAn花」都纳入教科书,并予以高度评价。 蔡英文如此一古脑儿、变本加厉地持续推动教科书「去中国化」,她的政治目的就是:误导台湾学生树立「」意识,扩大和夯实认同和支持蔡英文当局推行「」路线的「天然独」民意基础;增加台湾学生对两岸交流「被统战」的疑虑,降低两岸交流的正面效应,掩饰蔡英文当局处理两岸事务无能表现,减少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的失分;强化台湾学生对大陆推动两岸统一的担心与恐惧感,认同和支持蔡英文当局增加防务预算,实行「倚美抗中」战略,以及「抗中保台」的2020「大选」主轴。 教科书是年轻人学习文化、认识社会、了解历史的重要载T,中学阶段更是形塑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时期。蔡英文当局看到了教科书具有其他任何载T无法替代的作用,把政治黑手伸进校园,把「史观」和「皇民化史观」塞进教科书,从割裂中国史与台湾史的联系着手,践踏中华民族历史,解构中华文化,破坏台湾民众的「民族认同」与「历史认同」,进而改变他们的「国家认同」,妄图以此为其「建国」奠定基础。 蔡英文不仅从教育上「去中国化」,还从文化上以「去孔」的政治表演到达「去中国化」。 蔡英文当局大Ga0所谓「转型正义」,不仅引起社会纷争,就连孔子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未能幸免。 2017年7月台北故g0ng博物院打算举办一个展览,名为「万世师表——书画中的孔子」,角度不错,应该有个不错的内容。但是问题来了,该院负责人忽然以「部分民众质疑孔子与台湾的关联」为由,声称「为免产生对立」,不排除拿掉「万世师表」四个字。 超好用的「部分民众」!凡是想要推动但又怕担上骂名的事情,蔡英文当局就拿「部分民众」当挡箭牌,仿佛他们在充分倾听民意。只是,既然谓之「部分」,自然只是少数,甚至是极少数,否则以绿营的脾X,早就大肆渲染。那这「部分」能代表多大的民意呢?凭什麽让绝大部分人被一小部分人耍得团团转呢?凭什麽为了让一小部分人爽,就置更多人的选择与喜好而不顾呢?说是为了避免「对立」,那这对立又是谁挑起来的?不能因为「独派」气焰嚣张,就认为他有理吧? 那这「民众」,又是谁呢? 毋庸讳言,就是那些深绿的「分子」。他们藏身於市井巷陌,做着分离主义的「美梦」,亦或因为蔡英文上台而J犬升天,成为权倾一时的绿营「新贵」。 只是,这一小撮激进的深绿人士,能量何其之大,使得蔡英文当局的官员不得不顾及他们的想法。亦或是,双方本就沆瀣一气,一方在明面,一方在暗面,大家唱的都是同一出戏!美其名曰的「转型正义」,不过是「去中国化」的一环。 蔡英文当局此举是以「避免造成对立」为立场,企图回避孔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与台湾的联结,甚至还想与近年中国大陆在全球设立的「孔子学院」切割。然而,少了中华文化的台北故g0ng还剩下什麽? 若所有来自中国大陆的都要被排除在外,那麽妈祖、关公是否也不必留在台湾,各地庙宇都要「转型」?三国演义、水浒传、红楼梦,甚至金庸、古龙的武侠,也和台湾没关系,要不要把这些书籍、影片都变成j1ngsHu、禁片?台湾的下一步是否要废汉字,改罗马拼音? 现在台北故g0ng所藏的文物,是否也应返还给中国大陆? 罗智强嘲笑,「林佳龙和林正仪写的中文也与台湾没有关系,要不要去电击自己的脑袋,看可不可以把中文忘了;这群绿朝新贵「去中国化」去到走火入魔、神志不清,也是台湾一绝。」 然而面对文物来自大陆这一点,台北故g0ng院长林正仪仅以「文物流通保存」全球皆然一笔带过。 虽然这些文物留在台湾,但蔡英文不断地将中华文化剥离的作为,文物还能剩下什麽?展现在书画中的孔子,若不能予以相应的文化定位,那麽世人所见不过是老者的身影,何以理解儒家文化圈对亚洲乃至西方的影响? 蔡英文当局的「去孔化」,其实就是「去中国化」的核心部分,她是要借助这一过程为「」做政治铺垫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