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六十三、你咋来咧 (第1/2页)
赤潭日报社的一天开始于早上八点。 在时钟的时针指向数字八的瞬间,编辑部被打工人准时填满,与此前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。也是,毕竟谁喜欢上班呢?肯定是能拖一秒是一秒。 随着打工人的涌入,编辑部如同一只被捅了的马蜂窝,连天花板的角落都被嗡嗡声填满。和马蜂窝里的马蜂一样,编辑部的人按照工种也被分为三六九等。地位最高的当然是日报的主编——一个如蜂后般存在的秃头中年男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最里间的办公室里。像一个深闺的妇人,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,也不知道成天在做什么。主编享受着日报社级别最高的隐私与尊重,只有在工作超过十年的记者才敢不打招呼地去见他。而这群记者的地位无疑是日报社次高的,被尊称为“资深记者”。资深记者就像是马蜂窝里的公蜂,数量少又清闲。他们每天来到日报社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泡一杯茶,然后悠悠闲闲地坐在工位上浏览选题或者审阅稿件,或者趁着旁人不注意时用手机玩小游戏。偶尔,他们也会想起自己打工人的身份,然后他们就会站起来,冲年轻记者或者实习生发号施令。看到年轻人因为自己的“命令”忙得焦头烂额后,他们便会心满意足地坐下继续假装工作。不过,在一个工作单位里,这种人是少数。日报社里更多的是如工蜂般的年轻人。他们要么是工作年限不长、还没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年轻记者,要么是还在校园里的懵懂学生。他们是嗡嗡声的主要制造者。他们挨着最多的骂,跑最多的腿,写最多的稿子,但是拿着最少得钱,比无产主义者还无产主义。 当然,这里面也有例外。 此时,冷一盼坐在自己的工位前,把办公桌左边那摞八百年前就处理好的文件移到自己面前,煞有其事地翻了翻,然后又移到了右边。在这套动作反复几遍后,他受不了了,站起身走到一个资深记者面前,殷勤地问:“冯记,您这里有什么活我能帮忙的吗?” “年轻人就是有干劲!啐——”冯记者把嘴里不知道嚼了多少遍的茶叶沫子吐回保温杯里,说,“那你把那篇关于养老问题的报道校对一下吧。” 一盼回:“那个昨天就校对完了,您还签字了。” “哦?是吗?那我这里没什么活了。”冯记者指了指隔着一条过道坐着的、正翘着二郎腿看手机的资深记者说,“你去问问张记者。” 张记者听到了动静,看一盼朝他走过去,连忙摆手:“我这里没什么可做的,你去歇着吧。” 一盼问了一圈都没人搭理他,悻悻地回到自己工位,无聊地将鼠标滑来滑去,看着电脑屏幕发呆。 电脑桌面是一张他与四哥芒生的合照。 拍照那时大学入学考试放榜,一盼在冷文昌的帮助下进入了赤潭文学院,就读新闻专业。这不仅在秦家,在整个秦家村都是大事——一盼可是村史可考的、建村以来第一个大学生。前来道贺的人快把秦家的门槛踏平了,连隔壁村的人都慕名而来,说要向秦老汉请教“祖坟冒青烟”的方法。秦老汉被络绎不绝的人捧得心飘飘然,大手一挥,说要摆升学宴为小儿子庆祝。 一盼一直以为升学宴就是在院子里摆两桌、自家人间热闹热闹。谁知秦老汉提前预定了村小学的广场。到了那天,广场上满满当当摆了几十桌,誓要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请过来。人多了,饭菜却一点不马虎。秦老汉把镇子上最大饭店的主厨请来掌勺。鸡鸭鱼统统招呼,连作料都不马虎—— 秦老汉举着一瓶上万的高度白酒对厨师说:“诶!师傅!用这个去腥。” 一个老乡听了在旁边笑:“这还没喝呢,咋就醉着说胡话哩?” 秦老汉指了指自己的脸:“你看俺这漂白的脸,像是醉了嘛?” 那老乡说:“呦,还真没醉!老秦,你啥时候这大方哩?” “这算什么?俺还能更大方!” “喂——喂——”秦老汉拿起了扩音喇叭,对着前来赴宴的村民说,“乡亲们!感谢大家来参加我儿的升学宴。大家慢慢吃、慢慢喝。管吃管够!晚点的时候,一人还有两只大闸——” 冷一盼冲过去,捂住秦老汉的嘴,小声说:“爹,你疯了!咱哪儿来的钱买那死贵的玩意儿?” “秦叔,你说啊,还有两只什么?”一个小年轻着急地问。 “还有两只满黄的大闸蟹!”秦老汉挣开一盼的手,冲着扩音喇叭喊,声音大得镇子上都能听到秦老汉的大手笔。 小学的广场瞬间爆发出了欢呼声,所有人都很高兴。芒生更是在地上翻起了跟头:“哦!哦!吃大闸蟹咯!” 秦老汉被芒生翻跟头扬起的土呛得咳嗽,笑骂道:“臭小子,你知道什么是大闸蟹嘛!” 秦老汉正高兴,回头一看一盼一副着急的表情。他于是把人拉到一旁,小声地说:“别担心,这前后的钱都有你叔给报销,他提前给了咱这个数。”秦老汉说完在一盼面前攥了个拳头。 一盼一惊:十万!这在秦家村都能盖一栋好体面的房子了。 一盼直冒汗,拉着秦老汉的衣角嘱咐:“爹,这钱省着点花,咱回头是要还给他的。” “还什么?侄子考上学了,做叔叔的表示下不是正常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