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悉的陌生人(韩少功文集)_第6章 第二级历史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章 第二级历史 (第2/5页)

逆向的运动和演变,将编织出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怎样的生活?当经济和文化的界线在这里日渐模糊和消融,我们继续使用“经济”或者“文化”这些词语时,是不是需要一种必要的小心?

    持有价值

    新加坡是一个纬度近于零的国家,长夏久热。奇怪的是,这里的貂皮女装却行情颇佳。有的女士甚至家藏貂皮盛装十几件,还频频去商店里的貂皮前流连忘返。她们的貂皮显然不是用来穿的,即便去寒带国家旅游也完全不可能这么多皮毛加身。这就是说,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,与她们的流连忘返毫无关系。但她们压抑不住对貂皮的持有欲望。持有而非使用,是购买的主要动因。持有可能带来一种愉悦,可能意味着安慰、关注、尊严的收入,意味着回忆和憧憬的收入。经常把貂皮拿出来示人或者示己,心里就可能美滋滋地踏实好几分:这东西张太太有,我也有。

    这种对貂皮的消费,暴露了商品在使用价值之外,已经有了另一种重要的属性:持有价值。

    其实,不光是狮城女士的貂皮与实用性无关,也不光是当今越来越多的服装在男女消费者那里藏多于用,符号储备的意义多于用物储备的意义,在更多的消费领域里,人们的购物行为也让传统经济学家们觉得可疑起来。bp机都是用来通讯的吗?恐怕不是,众多穷国的中学生腰里都别着它,但无从用起。哲学名刊都是用来的吗?恐怕也不是,众多高雅之士把它买来搁在书架或者餐桌旁的显眼之处,并不打算真正翻上几页。风景旅游区是让人亲近大自然的,然而有些游客千辛万苦驱车赶到这里,到头来几乎什么也没干,甚至对山光水色看都没有看一眼,只是把自己关在宾馆里打一夜的麻将或者看一天的电视。他们并不在乎这里的自然怎么样,他们只在乎这里的风景区很著名,是上流人周末或节日应该来消受消受的地方,是不可不来的地方——而他们已经这样干了,事情就已经完结。

    这些人的消费,显然只是一种持有bp机、哲学名刊、旅游风景区的名声以及其他一些人们认为很好的东西的实现,因此品牌和明星当然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目光所向。他们的需求不能说不是一种真实,不能说不是生命中的重要内容,却已经大大偏离了实用包括备用的需要,偏离了传统经济学曾经奉为基石的使用价值,正在被扑朔迷离的心理文化信号所虚构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,他们身上如火如荼的持有需求,是第二级需求,是需求的转喻和能指。难怪f·杰姆逊总是在日本、法国这些发达国家而不是在穷国,更多地发现生活“能指化”现象。在我看来,所谓“能指化”,不过是对虚拟经济和虚拟文化的另一种解读。

    需要指出,第二级需求使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之后多了文化这一只“更加看不见的手”,正在使供求关系出现扭曲和失常。既然偏离了人们的实用,市场或可容纳的商品数量,或可出现的商品价位,便不再可能以人口一类的数据作为测定基础,而只能被变幻莫测的文化潮流所左右。消费已不再是自然行为,而是需要“引导”的,是“引导”出来的变数。文化潮流可以刺激某些商品的超常生产,却不会对潮流突变前后的生产过剩和市场动荡负责,更不会对这种生产加之于自然资源的恶性榨取负责。照某些传统经济学家预测,地球的有限自然资源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支持人类生存,因为人类需求尽管有弹性,却仍然有限,比如一日三餐就是一个基本限度。然而,现代人的持有需求正在取消这个基本前提,它的重要特征恰恰就是无常和无限,它使一食可费千金,一乐可费千金,使市场变成一个突然出现在现代社会里的无底洞——再多的貂皮大衣也不一定能将其填满。如果我们的商品生产在利润驱使之下,开足马力去填补这一巨大的空间,如果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变成这样一种“无限制资本主义美国学者语”,可以肯定,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只可能迅速加剧。不光是貂皮,这个星球上所有资源都将很快地耗竭一空。

    这个无底洞应该让人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持有价值的条件

    持有价值古已有之。比方说我一直没有把乔伊斯的《尤利西斯》读明白,没读出什么兴趣,但书店里有这一套书的时候,我还是急切地把它买了回来。似乎没有这一套书,我书柜里文化格局就不大完整,自己就有点不大放心。

    我一直以为,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虚荣追求,属于人类普遍的弱点,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——以这种本质主义的态度,总是很容易把什么问题都打发掉。

    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。

    持有需求离不开虚荣却不等于虚荣。作为一种大面积大规模涌现的现象,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潮流,它显现出特定的区位和轨迹。至少,在财产私有体制之外,持有价值大概是不可想象的。稍有一点历史经验的人都可以记得,在实行共产主义供给制的当年,人们天天都会需要吃喝拉撒,需要使用价值,却很难产生持有兴趣。持有多余的三套棉被或者五处住房,即便不受查究,也是不可理喻的怪诞——因为这除了是一种累赘和麻烦的保管服务,根本不可能给持有者带来什么好处。一直到现在,也没有任何人会对空气、泥沙、野草、海水等等产生持有热情,没有任何人对气象台一类公共服务设施会产生持有冲动,比如说没有人会牛皮哄哄地说他名下有三个气象台,就像有些人夸耀他名下有三座别墅。作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产,从空气到气象台永远在私权范围之外;对于人们来说,它们永远只有使用价值,不可能诱发出持有的需求。义务的公物保管员毕竟不是什么美差。

    持有价值也不大可能产生在贫困线以下。在那条线以下,穷人都很朴质,只可能朴质。他们不会觉得貂皮比羊皮更保暖,不会觉得保暖之余的貂皮或羊皮还有什么用途。他们最讲实际,除了肠胃之类器官的生理需要,他们不愿意为任何“不中用”的东西花上半个铜板的冤枉钱,对上等人如数家珍的品牌怎么也找不到感觉。这证明持有需求是一种剩余购买力的表现,是一种小康现象、富裕现象、发达和准发达社会的现象。人在这种社会里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