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正文27 (第1/4页)
[新篇]颖响,视角。一 走廊栏杆上的水珠溅到了生锈的门把,沙质手感更加顺滑。楼下放置了许久的自行车,还没等到 失主将其拉走避雨,微斜的车身似乎在唉声叹气,无论怎样看都是显示低落的景色。 没来得及被领走的还有晾晒杆、塑料袋、发霉衣物以及简陋的快递盒包装。空无一人的街道,失主认领的概率微乎其微,望着这些稍显凄凉的场面,我只是在窗台边坐着,无视从乌云团中恰巧逃开落在身旁的光束。 关于太阳雨的相片,我已经收集足够多,不会再拿起身旁的相机再多增一点。长达一个星期之久的假日,代价是一定程度上剥夺自由利用假日的权利,够宅或许不会为此感到忧心,然而没有任何计划的我只是失去了一些维持生计的手段,能够自由决定的事依然还是那样。 我并不讨厌下雨天,听着雨声看书是我一个可有可无的兴趣,想过学着书中人物雅致的泡个咖啡,但想来与我还是不太适合。楼上楼下的住户风雨无阻,准点为早晨献上噪音,不至于在无法直接确定时间的天色里让自己编造理由睡个回笼觉。闹市的声音被雨声遮盖了大半,到这里已经不必用到耳塞,虽然这大概不全是大雨的功劳。 面对电视上所播报的极端天气,所幸我有着囤面包的习惯,更准确来说是日常的食品,早午晚餐或宵夜随便应付就够了。每次回来时都会去面包店或商场带些,储备量出乎意料的多,看来我对自己的饮食习惯出现了误算。 从结果上看算是刚好,虽然没有意外也不会特意留到保质期。泥土颜色的天空下着浅黄的雨,雨水冲刷地上的泥土所致,雾霭使得视野受阻,视线的尽头足以让眼镜摘下。来日是否还能见到这样的景色,此刻仅作为不带煽情的单纯疑问句。 何故谈及并不畏惧或是畏惧,从来都没出现过这句字词。天色极端转变稍微回顾历史也知早已不止千千万万年,行使非亲历者的特权亦是不全,个体灾难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属实算不上什么,试着以旁观者的疏离看待又或许能触及觉悟的一星半点。 绝对理性的说辞不是作为人所发出的言论,只是如同理想一般的事物,无法用实际行动来完美复刻。我还是无法摆脱铭刻在主观意识里的判断基准,同样也会为一些事物感到主观的情绪变化。我想像书中人物那样纯粹,只根据描述就能概括个彻底。然而那只是被美化过后的理想,我不能支付维持纯粹的价格。 无理的现象不值得被同情,与其将爱至于具体的匮乏不如将其转移到抽象的完满。我见过世人否定个体的重要性,却将集体视为奉承的目标。也见过他们对身边事不闻不问,却选择许下愿望等待往后会变成他们所希冀的样子。 无常的爱获得的条件太过苛责,它要求你在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时就要用爱来包围自身,然后传递给外界。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,公平公正的那不是爱,只是一种明码标价的资源。要知道,总有谁买不起它,更何况那不是。 谁不舍无端的想要,谁决绝无故的盼望。见惯了世事无情恐生变故,婉惜周而复始的悲剧常有发生,视争夺的玩具为消耗品的小孩无法长大。认定规则和尺度之后旧时的一次次献祭变得荒谬又可笑,激化遗憾的空缺会显得掉价,抑或有谁自述看不惯自我欺瞒。 我很难从善变的历史中学到什么,只知道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正确与坚持,每行每例都写着该如何尽欢。很多时候它只是告知以前发生了什么的记事本,虽然后来也莫名有了错题本的称号,不过那也许只是一种调侃,与返古类似。 什么士别三日,什么时代局限性,这些早已成为共识。促使反思并且不断进步的本愿大彻大悟后变成了自嘲的武器,习惯对不断重演的变奏泛泛而谈,无法装出赧然反而为此肆无忌惮,用理所当然分摊。到最后还要反复提及无辜不知所以然,安乐带来的诱惑至始至终都是那么难缠。 我不去过多关注历史,相关的知识也只停留在了解而向来不会深究。除了它是所有科目中实际距离最远的那个,还因为知道太多这样的事也无济于事,作为参考价值的已经被整合成知识点了,其他那些竟然不是也应该知道那大概不是值得被注意的地方,即使做决定的也不是可控因素就是了。难道还要要求记住每一个场景,不落下每一次感受吗?先试试看现在能不能做到吧,就算能也一定不是正常的那样。 历史书被放置在桌子的边缘,与其他书籍近在咫尺的距离相比是处于最远。这并非特意推却,而是出于这样就好的设想。远到无从知晓,近到一次眨眼,都可以被称为历史,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现在。于是总觉得要有一种距离感,再接近也永远触及不到的位置就刚好。 考卷上的题目应付起来不难,但实在要谈获得了什么,我大概只能开始胡编乱造。事迹或奇谈历史已经精美的留下了,有一定筛选能力使得某些怪异不会被提及。与之相对离现实相近的历史却没能获得这个特质……或者说与历史相比,现世中幼稚不到处都是吗? 青史留名是连罕有都算不上的事,现在的事大抵无法被拿到以后共情,所信仰的绝对放在将来可能只是笑话一场——要懂得放过自己,若非圣人亦非野兽,把握当下活成自己的想要,后来的是非也不是什么能决定的事,无非就是一次百年为期的冒险。 ……真是写出来都会感到不好意思的话,这不就是网络流传的鸡汤和标准答案吗?也就是主流的正确的被大多数认可的且普世价值的。又不是什么讲座,不过这种想法是否真的如上面所说还要打个问号,毕竟如果豁达真的这么轻易,也不必出现那么多不耐烦。 借景生情太过频繁或许不是一种好习惯,不过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好说的,安静更让我感到厌倦。与其纵容发呆让思维停止运转,倒不如去随便想些什么,电视机和雨声的提神功效同催眠共有,生物钟异常坚定的站在清醒那边。 都是怎么度过的呢?不同于拿着书本掌握日月变换的能力,每到这时时间都会无限延长,仿佛到达终点是件非常难的事,这期间的感受确实也难以忍耐。我无法想象在门旁坐上凳子挥霍一整天,也常想能这样做的一定不是疯子就是天才,但又立刻觉得不同于这两者,只是为无法理解冠以随意界定的名号,然后不负责而已。 能肯定的只是我想让自己不无聊,就算发呆也要呆出个新意来,不是这样就无法接受。都到了这个地步了,也无所谓其他了。每月都会坑一笔费用的电视机很少有打开的时候,偶尔提供声音和光线或制造氛围就是它在这里的作用。以前单纯就是装饰物,连装上插头按几个按键都是什么麻烦的事,它在那里的作用是让那边的空间不显得突兀。所以反而是功能多了些,虽然本来就该如此。 晨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