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四十八章:时至不迎,反受其殃 (第1/2页)
次日。 散朝後。 武英殿。 朱高煦把太子朱瞻域招呼到御桌前,然後抬手递出去一道奏疏。 “这是吏部尚书蹇义、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十余名朝廷重臣联名上的奏疏。” 朱瞻域恭敬的接过奏疏,并没有急着打开,而是躬身退到旁边的案几後面,稳稳落座之後,才一脸认真的将其翻开。 大概是为了遵从朱高煦去年新推行的奏疏制度,夏原吉等人联名递呈的奏疏内容十分JiNg练,去掉开篇及落款、时间,正文不过七、八百字,朱瞻域很快就看了一遍。 “就算夏原吉等人不上书建言朝廷在草原上修建道路,鼓励商贾贸易,朕也会这麽做。” 朱高煦见朱瞻域读完奏疏後,神情严肃,於是开口把他治理草原的两个策略,简明扼要的作了一番介绍。 说到最後,他总结道:“屯兵修路与设置实土都司,并无先後顺序。而且,修路、修筑各地卫城及千户所城、建造驿站、修建牛羊r0U及N制品等加工厂之事,皆要同步推进。” “当各条道路、各处驿站、卫城、千户所城修好之时,便是大明实土都司真正在草原落地紮根之日。” “父皇高瞻远瞩,儿臣钦佩万分!” 朱瞻域欠身施礼道。 朱高煦摆手示意朱瞻域不要多礼,待其落座之後,方才问道:“朕吩咐你的事,办的怎样了?” 他在数日前命令朱瞻域想办法调查草原的气候情况,并寻找一些适合在草原上种植的农作物。 “回父皇,此事儿臣已经办妥。” 朱瞻域恭声答道。 朱高煦道:“且说来听听。” “是。” 朱瞻域领命道:“儿臣先说气候。” “草原上的冬季长达五六个月,寒冷又漫长,并伴有大风雪。冬季若遭遇寒cHa0、暴雪,牧民们蓄养的牲畜会被大量冻Si,甚至牧民也会被冻Si。” “因此,雪灾被当地牧民称为白灾,属於草原两大灾害之一。另一个灾害是黑灾,也就是沙尘暴。” “草原上的春秋两季加在一起才四个月,十分短促,且天气变化多端。如秋季,刚才还是秋高气爽,下一刻很可能就会狂风大作,飞沙走石,甚至有时会突降大雪。” “夏季短,仅有两个月,且昼夜温差大,中午yAn光强烈,气温可与江南酷夏相当。总而言之,风大、天气变化快是草原气候的最大特点。” “漠北水系发达,纵横交错,据儿臣多方打探估算,那里的河流至少有三千条,湖泊数量也在三千座以上。” “燕然山与狼居胥山北部,雨量较为充沛,水草充足。而两座山脉的西南部,降水稀少,非常乾旱,气温相对较高,夏秋季节容易出现沙尘暴。” 朱高煦听到这里,认真点了点头,同时“嗯”了一声。 随即,他给侍立在侧的康平使了一个眼sE。 康平会意,急忙退下,然後很快就端上来两壶热气腾腾的茶水,把朱高煦父子俩面前已经没有多少热气的茶壶换了下去。 “禀父皇,由於草原气候寒冷,因此适合在草原上种植的作物并不多。” 朱瞻域恭声道:“蔬菜方面,芹菜、白菜、萝卜等都在冬季收货,耐寒X强。作物方面,有油菜、粟(sù)、黍(shǔ),以及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冬薯(马铃薯、土豆)。” 粟又称谷子,小米,狗尾粟,古称粟为粱,糯X粟为秫。 华夏是粟的起源中心,种粟历史悠久,农谚有“只有青山乾Si竹,未见地上旱Si粟”,可见其抗旱能力超强。 它既耐乾旱,贫瘠,又不怕酸硷,所以在乾旱地区,贫瘠山区都可以种植。 糜(méi)子,又名稷、黍,是一种不粘的黍。 在水稻传入华夏之前,与粟米、小麦、大豆、麻子并称为五谷。 这种作物是一年生栽培草本,生育期短,耐旱、耐瘠薄,一般在每年的三、四月种植,八月中秋前完成收割。 在《诗经·黍离》之中,商朝灭亡後,其国都已成废墟,长满了黍这种植物,显得格外荒凉。 华夏先民之所以偏Ai黍,在於当时农业技术落後,而黍的生命力较强,且成熟周期短,自然被重视。 秦汉以後,在小麦培育和加工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,黍慢慢被边缘化。 再往後,随着各种水稻的问世,黍一步步脱离了华夏人的餐桌。 实际上,後世华夏人食用的大米,和古代大米并不一样。 後世水稻是杂交技术培育而来,那些东北地区抗寒水稻在古代同样也不存在。 粟、黍产量虽然不高,但好在适应X强,在草原上靠近河流或湖泊的乾旱地区也能尝试开垦一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